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

ID:22716761

大小:18.25 KB

页数:7页

发布时间:2023-11-30 16:04:01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_第1页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_第2页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_第3页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_第4页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_第5页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_第6页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_第7页
资源描述:

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教育也在逐步完善,但是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趋势也呈现出新的复杂情形,暴露了现阶段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以未成年人六种常见犯罪类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提出意见建议。一、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一)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至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的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的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二)未成年人犯罪逮捕率、起诉率低2022年,未成年人犯罪不捕率为68.5%,高出整体刑事犯罪不捕率24.8%,较2018年上升34.4%。未成年人犯罪不诉率为59.9%,高出刑事犯罪不诉率32.5%,较2018年上升36.9%。整体来看,国家仍然是以“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来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在对未成年人罪犯的态度上,还是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检察机关对于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统筹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诉、慎押”的工作原则[1]。(三)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 2018年至2022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中,居前六位的分别是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抢劫、强奸和故意伤害,这六类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受理总数的76.5%。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点(一)未成年人犯罪年龄逐渐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的趋势正如前文所说,2018年至2022年,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的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的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可见,未成年人犯罪年龄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犯罪年龄越来越低,甚至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出现了非常恶性的犯罪。例如,2013年,重庆一名10岁女孩多次摔打一名只有1岁多的男婴,并将其从25楼摔下,致其身亡;2023年,云|南一名7岁的女孩,将邻居一名4岁男孩扔进井里,并在其趴住井沿自救时,强制将其按入井内。(二)未成年人犯罪主观性与犯罪认知度提高随着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法教育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表现出明显的犯罪意图,故意犯罪,且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即在进行犯罪时,明白自己是在犯罪。很多未成年人甚至明白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明白自己对于什么样的犯罪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刑罚。例如2019年大连13岁男孩蔡某某欲性侵10岁女孩未果,连刺7刀,将其杀害,蔡某某在犯罪后,还试探着前往被害人家中询问案情,案发后还说出过“不就是杀了一个人吗?”并强调自己未满14周岁,未达到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可见其在犯罪时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和犯罪认知。(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复杂化、成人化 随着网络、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其中存在大量充满暴力和色情内容的网站、视频等,还有一些新闻、影视,对于犯罪技巧、犯罪能力描写过于详细、逼真,极易引起未成年人模仿[2]。过去,未成年人作案时往往采取原始的、简单的方式,手段较成人而言相对笨拙,例如有时会因一时贪念偷拿别人没注意保存的贵重物品、扒窃、钻门窗等。而如今,未成年人犯罪也开始采取复杂、科学、技术性的手段,例如某高中三名高二男生,经常在一起玩“英雄联盟”网络游戏,后来没钱上网,便预谋抢劫出租车司机,为了能使司机|放松警惕,他们邀约一名女同学协助,先由女同学招手拦车,再由事先埋伏在路边的三个男同学一拥而上,有的拿匕首控制出租车司机,有的在车内搜钱,有的负责把风,分工相当明确,手段既复杂,又有成人作案的特点。(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团伙性突出目前,全国7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团伙犯罪,这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点。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发育不成熟,体力、能力较成人相对较弱,因此他们更容易抱团、成群,少的三五人,多的甚至可以达到几十人[3]。如安徽某中学一中学生小朱因琐事与二中学生小蒋发生冲突。小蒋纠集同学小李、小张等十余人携带砍刀、棍棒、头盔、白手套等作案工具。小朱一方也不甘示弱,纠集同学小许、小邓等人|携带刀、棍等作案工具。双方约定,当天放学后别走,在一中南门附近斗殴,后致多人被砍伤。经公安机关调查,该起案件参与斗殴的学生多达百余人,其中二中学生小李等人均来自其自发组织的一个小帮派。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团伙性较为突出。(五)未成年人犯罪时存在错误的法律观念我国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上,过于注重保护,相对忽视惩戒;过于偏重权利,相对忽视义务。很多未成年人在小学阶段便已经初步了解了刑事责任年龄的含义,再加上有些不良媒体为了博眼球或是争流量,采用“标题党”或是虚假宣传,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后免于处罚的案件大肆宣传,不但没有对未成年人起到警醒的效果,反而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了极其错误的法律观念:|认为14周岁以下即使是杀人放火也不必负任何法律责任;16周岁以下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犯罪一般也没事;18 周岁以下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判死刑。有时候正是这种既错误、简陋,又扭曲的法律观念,一步步推动、促使着未成年人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随着他们违法犯罪的次数增多,逐渐就会完全丧失对法律的敬畏,形成反复违法犯罪的恶习。当这些未成年人成年之后,即使理智上、认知上会告诫自己“已经不是未成年人了,以后违法犯罪要受到处罚了”,但恶习毕竟积重难返,很难再树立起对法律权威的敬畏,很容易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老路。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驱动从近五年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排名前六的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常见犯罪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财产类犯罪,包含盗窃、抢劫;第二类是暴力类犯罪,包括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第三类是生理类犯罪,包括猥亵、强奸。而从这三类犯罪来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三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驱动。(一)财产类犯罪:物质方面享受需要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本文档共7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2、此文档《德法共育视域下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机制探究——以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驱动为切入口》由用户(巴士用户914173)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 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音节日灵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裁前须认直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开云手机版APP下载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外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直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文档提供

发布者:巴士用户914173

上传时间:2023-11-28 08:31:29

认证主体:李*(个人认证)

IP归属:中国 北京

相关标签

文档提供

发布者:巴士用户914173

上传时间:2023-11-28 08:31:29

认证主体:李*(个人认证)

IP归属:中国 北京

相关标签